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通用13篇)-九游会棋牌

| anne0071985

【简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此,感谢网友“anne0071985”投稿本文!

篇1: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

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2](p80)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涉及到对学生、老师、文学院或中文系的评价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用学分制,包括常规学分制和创新学分制。一般高校规定,常规学分至少为8分,其中必修类为2分,选修类为6分。选修类又可分为:文体活动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科研类三大类,每类选择一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2分,且所选的小模块必须成一系统。而创新学分必须获得2分以上。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第二课堂能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分为:作品朗诵和创作、论文和著作发表、竞赛三大类。根据级别,规定院级为1分,校级为2分,省级为3分,国家级(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为4分。学校和教师根据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的获得情况,评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级别,并颁发相应的.证书和给予相应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奖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其中不及格是指只要所取得的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中,其中有一项少于最低分数。及格是指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都达到最低分数。良好是指在达到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2分,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优秀是指在良好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了2分及以上,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及以上。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取与工作量和评聘评优等相挂钩的方式。将第二课堂的工作量作为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可以减少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工作负担。另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指导效果,由学生和学校对其定期评价和考核,就考核情况,作为评优、评职称、升迁,以及对外交流与学习的依据。教务处、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者”的活动。对教师所在的文学院或中文系进行的评价考核,学校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要求文学院或中文系每年完成多少工作量,也可以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单位”的活动,激发文学院或中文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而扭曲自身的学科专业性质,不可盲目冒进,不可盲目跟从。

篇2: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科复合;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篇3: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论文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篇4: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论文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篇5: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论文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些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篇6: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论文

3.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同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3.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的教育方法

3.3.1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各大中院校都在提倡“应用性人才教育”,但是基本都是“纸上谈兵”,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教育方式的陈旧问题。高校教师的教育思维不应该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层面,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好的方式,推陈出新,将汉语言文学推向一个社会适用层面,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衍生物,比如,文秘,广告,媒体,传播,文化产业管理等等,既然汉语言文学可以衍生其他学科,就说明它有深入浅出的能力。

3.3.2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教学相长”高校教师应该着力于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精深融入新的时代语言,积极的开创新的教学格局,广泛的争取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建议和从业标准的要求,让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学生的兴趣学科,而不是负担教学。

建立一个良好的汉语言创新氛围,并将这样的氛围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探讨上,给学生更多的想像空间和选择余地,在理论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和就业指导。同时,教师也应该教学相长,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善于发现课程中的问题,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与学生深入交流,可以借助时下的网络媒体,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表达心声,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心得体会,更好的开展工作。

3.3.3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

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在当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必须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通过对大学生从业志向的建议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毕业实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审核也应本着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出发,高校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都应该与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单位交流沟通和反馈。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要通过学校的意识教育和行为教育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专业的认识,只有学生真正发现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价值,才能定位好自己,不走弯路。

篇7: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论文

教学的前景展望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科院校或普通大学学科体系中不可回避的专业。它是承载与传播中华文明的核心专业,是国家或民族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是其他众多学科的工具性专业,也是提升全民人文素质的核心专业。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与汉语言发展的热爱和需求,汉语言的教学工作也会随着时代的洪流不断的向前迈进,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只要不脱离理论基石和实践活动,配合教育单位的创新意识和体系改革,借助社会的力量以及党和政府科学的指导方针,一定能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下去。

虽然当今国内大中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现状有很多弊病,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汉语言发展的新春天,多数的院校都在寻求积极稳妥的教学改革方式,以促进中文教育的优化工作,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为手段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变革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参考文献

[1]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篇8:试论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论文

1 汉语言文学的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弱势的一个专业。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强,没有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没有如医学建筑学专业那样的清晰地职业定位,也没有如财经政法专业那样强的针对性,最终,导致其在应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汉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将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以及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将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当其冲的没,就是要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专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意义层面上经济的效益。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专业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篇9:试论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论文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呢能够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应用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议和对策,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1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学习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一味的被压迫者进行学习,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传达,而并未了解到学习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学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学习。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伤害,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要让素质化教育得以实现。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当然,真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得学生学的知识非常的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那么,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的重要。

汉语言文学上的创新,是指的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维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予以指导。例如,对于新闻、文秘等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那么,如果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为汉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创新。

方法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古话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会讲,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呢?在学习上的创新,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才不会素手无策,才能真正明晰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

2.2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呢?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并且强化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在课程的学习上,做到精,专,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篇10:浅谈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性论文

浅谈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性论文

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改革中累积了大量的实际教学经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制。与此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地不断改革,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将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性予以发展,令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得到更为顺利的开展。

一、党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特点

党校汉语言文学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遵循的是实用性原则,即要学员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对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以培养学员的实际能力为主要目标

随着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持续进行,已经为各工作单位及用工企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可用、有用、实用之才。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来看,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社会整体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若将范围予以适当缩小,从日常工作的角度来看,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均需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大量的文字处理,通过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系统培训过后,学员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专业的文学能力,日常工作中文字处理的实际能力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也随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而学员能够在不变的工作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进而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学员汉语言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属于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其关键点在于通过一定的教学让学员的文学素养得以有效培养,从而让学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这主要体现在学员在工作中的文字处理及应用文写作之中。正是如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了党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让学员在具体的教学培训中表现得更为积极。

二、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性”的特殊性

党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但是具体的教学并不能直接体现出学员不同职业的相应特点,教师只能在教学培训中进行普遍适用性教学,让学员掌握一系列的应用文写作及相关文学知识即可,并不能做到传授知识和学员具体职业的完全对应,使得教学无法直接满足工作对于应用人才的具体需求。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并不能为学员提供强应用性的技术和技能,也不能够直接的体现出具体的经济效益,具体教学满足的只是广大学员的广泛性需求,并没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和职业区分。因此,为了让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性”得以保证,我们在其进行理解的时候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学科教学中“应用性”的相关概念,而是要先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再在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其应用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而且,就目前的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并不能计算出到底创造出了多少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是对学员工作实际能力的直接提升,所创造出来的社会效益是无法进行量化表达的,主要是对经济效益的发展和增长起到了一定的间接作用。因此,在对党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进行具体衡量时,应当主要从人文的角度来施以准确定义。从这个角度来对教学进行具体看待,目前在对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性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要先对其特殊性进行综合考虑,再在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应用性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分析。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向学员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本身知识传授外,还要让学员自觉结合自身的职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习,使得学员的素质及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从职业需求的角度来提高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性”

从满足学员职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既要依照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特点,又要将学员从事的职业进行综合考虑,以便给予学员满足其职业需求的针对性技能培训。党校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传统的教学项目,在长期的发展和应用中形成了愈发广泛的应用可能,比如在各种应用文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在单位间信息沟通中的实际运用,在日常工作中的合理运用等等。这些都对学员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若要想让工作的开展变得更为顺利,那么就要在保证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将学员的职业应用性因素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培训中去,形成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模块,让学生的职业特性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使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在具体工作中得以更好的发挥。

四、从学员需求的角度提高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性”

党校主要是为学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以便合理补充和拓展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具體需求,以便能够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从此角度来看,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的过程的应用性,需进行更为全面的考虑,不光要考虑在职业需求方面的问题,还要考虑在学员自身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需求问题,以便让学员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在学员自身所具备汉语语言知识方面,要想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促进作用,那么就必须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涉猎,以便在将基础理论知识予以有效掌握的时候,也将具有高度职业化特征的理论知识予以掌握,并保证学员能够懂得如何去对这些知识的能力进行应用;同时,还需要保证学员所具备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使学员拥有的汉语语言知识能够从“够用”、“能用”向着“实用”、“好用”的方向迁移,此时学员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才算是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构建,这样学员才能够在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

党校教学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因而要想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用性特点得以展示,那么就必须对该门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建设,以便将其固有特点予以充分发挥,在结合党校教学的独特优势,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得以合理展示,以此来使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均能得到较好的满足,从而让党校行语言文学教学对学员的发展起到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小芳.简议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6)

[2]王冬松.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论述[j].卷宗,2016,6(6)

[3]刘明亮.让激情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绽放[j].卷宗,2016,6(6)

篇11: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建议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毕业的大学生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换而言之就是要求高校要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学科的应用性是衡量学科体制发展水平和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大学开设的学科中,几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全国各大学校都会开设的专业,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众学科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方法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在随着社会发展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该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该加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程度,并作出具体改革措施。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介绍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最悠久的教学行政单位——中文系下设的五个专业之一,从高等院校被设立之初,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被设立了。而它最初只是培养基础扎实的科研型、教学型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变得大众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

1.2汉语言文学的几大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文学素质、高内涵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只局限于文学素养和内涵上,所以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社会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悠远的发展历史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其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一直以来的授课内容,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建议论文

3.1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2完善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的知识来源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为,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与完善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

3.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为灵感提供充足的来源,对文化作品进行创新,而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并培养语言表达习惯并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涵,具备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应该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建议,为培养全面型高能力的人才做努力。

篇1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建议论文

2.1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的含义

首先,汉语言文学有关于写作的理论课和训练课。《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为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和规律进行了理论总结,这里的理论基础既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和其他专业的写作要求一样,又能够使其带有自身的特点。因为汉语言文学的文科性质较强,所以在写作方面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站在特定美学角度的基础上结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了文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后,不仅可以解构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对刚了解的作品进行文学理解。最后,汉语言文学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尤其注重语言文字规律的运用。它会按照语言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语言专业性和自身语言特点的统一运用,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2.2.1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企业在提高用人标准的同时就意味着各大高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所以各大高校要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有利于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2.2.2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是学校建立的主要目的。而要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在学校表现优秀,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在社会岗位上表现优秀、做出成绩。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不断地去了解、探索,这样在步入到社会实践岗位上才不会陌生、恐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