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班幼儿教师随笔教育(共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此,感谢网友“彦喜永”投稿本文!
天气有点闷,幼儿的精力又旺盛,常规活动时幼儿显得很躁。晨间谈话的时候,我在上面点名,幼儿在下面有的说话、有的玩耍,完全没注意我的指令。我正想喝止,提醒他们安静下来,突又想到这样的办法治标不治本,于是灵机一动,对着孩子说:“来,我们现在谁都不要说话,竖着耳朵听。你仔细听,听到了什么声音过一会老师请到你,你就起来告诉大家。”顿时,教室一片安静,大家都在仔细的寻找更多的声音,过了不多久,小朋友都能说出他们当场听到的很多声音:小鸟声、水声、对面马路汽车开过的声音……有的幼儿还会描述他听到的声音感觉,老师告诉幼儿,如果这些声音象录音机一样把它们同时放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声音就会成了噪音,耳朵就没法清静,长期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身理健康。
接下来几天,我变化着玩法,比如我让幼儿闭上眼睛,然后老师用铅笔敲敲杯子等凡是能弄出比较有趣的声音来,再让幼儿猜猜老师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再进行节奏练习。
还有一种变形玩法,就是传悄悄话,请一名幼儿 出来看老师口型说什么,然后用小声的声音传给他的好朋友,好朋友听了后,按指示玩游戏,如“请你帮老师拿点名册来。”等。
这些“听声游戏”有助于孩子养成保持安静、沉默的习惯。这也是诱导孩子们服从命令的好方法。小朋友们对这些游戏很有兴趣,几天下来,幼儿安静了许多,说话声音也轻了。所以我也总结出: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在万变中去“应付”幼儿的千变。
幼儿教师小班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小班教育随笔
关于规矩,读者最常问的几个问题是:对孩子比较宽松,长大以后他会不会无法无天?少一些规矩、多一些自由对男孩来说,会不会使他越来越没有规矩,从而养成一些坏习惯?快两岁的孩子是否需要立规矩?如何界定规矩和宽松之间的尺度?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小时候如果给他自由,他长大就会无法无天。持这种观点是对人性不信任,认为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如果不加以管束和惩罚就会变得很差。其实人性非常善良,尤其是孩子,天性非常纯美,这是每一个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有些孩子成年之后有破坏力,不是因为他小时候被惯得太多,而是他受到的暴力太多或者说管束太多所致。所以不
要害怕把孩子惯坏,只要不是惯他做坏事,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允许孩子干一些他愿意干的事情。
关于自由和规矩,其实是大家感到最迷惑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迷惑,是不理解教育中的自由是什么。很多人认为自由是放任自由,什么也不管,干坏事也不管,但这是对自由的误解。真正的自由是解开孩子绳索,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安全、道德的底线上允许孩子做一些事情,甚至使一些小坏都没问题。
不要担心孩子变坏,恰恰是那些从小获得真正自由的孩子、生活得自由自在的孩子,长大了才会讲规矩、有规则。因为他们在自由中获得自信,也获得自由的'力量。那些从小被管束过多的孩子也会很讲规矩,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在规矩中框住了。这样的孩子很老实、没有创造力,甚至萎靡消沉。如果要付出这样的代价,讲规则有什么用?一定要相信人的向心力,就像向日葵向着太阳一样,一个孩子在自由中成长,自然会成长得自由、美好,不要担心。
我一向主张无为而治,相信得到充分爱的孩子会做出正确选择,不需要父母太多干涉,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两岁是孩子从极其柔弱开始成长为一个幼儿的阶段。两岁的孩子开始萌发一种意识,开始以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做判断,开始尝试独立做一些事情,这样会被很多家长认为是不听话了,这其实反映了家长自身的脆弱。
恰恰是那些做事极其严谨、雷厉风行,或者极其能干的家长,孩子在他们眼里特别容易变得不听话,因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意志过多地强加到孩子身上,总觉得“我希望你这么做,你没有这么做”,“你怎么变成这样子”,就将孩子定义为不听话。实际上,这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接纳儿童,没有宽容弱小。我们应该真正把孩子当做孩子去爱,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的确很难界定规矩和宽松的尺度,就像无法轻易界定好与坏一样,只能放在具体案例、事件中去分析。总的原则是,不出危险,也不妨碍他人,就交给孩子自己处理。
对父母而言,做榜样、做表率、给建议、正面肯定,比生硬地立规矩要好得多。有时候我们给孩子立很多没有意义、无聊的规矩,还误以为是好东西,生硬地让孩子服从,这并不是—件好事。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这是公德,但在不重要的场合,孩子喧哗几声,大声叫唤几声,真不是问题。由于成年人太注重所谓的安静,不允许孩子说话,实际上是用成年人的规则扰乱了童年的自由自在。
“插嘴”这种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都是常事,家长和同事说话孩子喜欢插嘴,老师在上课有的孩子也喜欢插嘴,成人一般认为插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其实幼儿爱插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当孩子知道某件事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让成人知道与他共享欢乐。成人在语言上给予的称赞,使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了解到成人对他的关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得有好几次教学活动快结束时,有小朋友突然插嘴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将活动升华或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契机,有的还生成了一节新的活动,所以说必要的插嘴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但有的幼儿的插嘴是无意义的,老师在私下要耐心地对他讲道理。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了一个很能启发幼儿思维的问题时,就不必让幼儿一一举手发言,这种呆板的形式会束缚幼儿开阔的思维,我们老师应该为孩子创设一种良好的气氛充分让幼儿进行思考,积极分析讨论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记着你的好,记着你的笑……”当一位孩子依偎着对我轻唱这首歌时,我感到孩子很有趣——学着大人的腔调还有摸有样的,但笑过之后那熟悉的歌词引起了我的思考。
对着小小的孩子我们总是告诉他们,我们大人对他们有多好,要他们时时记着我们对他们的好,在生活中孩子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当我微笑着迎接他们,亲切地抱抱他们时,孩子总是高兴地笑着向我问好;当我带着孩子开心地活动完坐着时,孩子总会亲切地问:“老师你累吗?我帮你捶捶吧。”当我关心地问候他们,帮他们穿衣裤时,孩子总会亲昵地亲亲你。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但孩子的爱很纯真,他们没有世俗的偏见,只有真诚的表现,他们最直接地表现着你的好、你的坏。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却自己忘了。有时孩子想亲亲你,你却生硬地推开他告诉他:“你很脏”;有时孩子想向你诉说,你却会因为繁忙的事务很敷衍他;孩子在热情地对待我们时,我们总是忘却了要以同样的热情对待他们。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一首《小孩不小歌》提醒了我们,不要小看了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记着我们的好时,我们也要记着孩子的好。
今天阅读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这一章节,简单的文字蕴含着教育的大道理。现在的家长爱孩子,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含在嘴巴里,为孩子包办一切,而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要听话,觉得听话就是好孩子。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私、懒惰、做事胆小、依赖性强,等家长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孩子的个性已经养成了。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是相当重要的。俄国革命家、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该让每个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依赖任何人,无论他怎样爱这个人,怎样相信他。”教育家斯宾塞也说:“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孩子自己去创造,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要循序渐进、耐心的引导孩子养成独立习惯、要多给孩子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机会。
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应该以游戏为主,应该将游戏贯穿孩子的一日活动,所以将游戏还给孩子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案例中也说孩子是天生的游戏的创造者,他们会自己创造游戏,设计游戏,他们知道自己游戏时需要的材料并且自己努力寻找制作材料,创作材料。案例中用四个不同方面的案例1.游戏方案自己说2.游戏的材料自己找,游戏的点子自己出3.游戏的角色自己选4.游戏的规则自己定以及后续的案例分析手把手的教我们的一线的老师,值得我们反复的进行阅读,今天的阅读让我自己更加坚信了人需要阅读,阅读能让我们踩在前任的肩膀上更好的做自己,完善自己。
游戏是属于孩子的,应该由孩子做主。将游戏的自主权充分的还给孩子。孩子虽小,五脏俱全。
游戏区的孩子正翩翩起舞,积木区里的孩子也搭起了飞机、坦克,咦,只有“娃娃家”里叫声、闹声一片。我走过去一看,娃娃家一塌糊涂,食物倒在地上,锅碗瓢盆东一个,西一个,简直“造反”了。
“怎么这么乱?”我问。娃娃家里的萍萍说:“我们正要打扫卫生,所以有点乱。”一句话说得我哭笑不得。我灵机一动说:“你们正在打扫卫生呀,难怪这么乱。等打扫完后,请老师来做客,请小朋友来参观好不好?”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打扫完了,就打电话通知你们。”说完,我就离开了娃娃家。
不一会儿,萍萍打“电话”来了。“任老师,我们打扫完了,你们快点来参观吧!”
哇!好漂亮,好整齐呀!整个娃娃家摆放得井井有条,桌子上还摆放了水果、食物。“这是招待客人的。”萍萍介绍说。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活动。只有参与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里,才会常常干。受到一份抑制不住的喜悦。
吃完下午的午餐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桌面游戏,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了起来,有的孩子在画画,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在玩耍,但琪琪来到了积木旁边,进行拼搭她,认真的把一块又一块的积木搭起来,然后他抬起头看了看我,我用赞许的目光朝她点点头。她又继续搭起来,一会儿,她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对我说:“老师我搭好了你看”,她边说边把搭好的“作品”给我看,“你真棒”,我翘起大拇指对她说。听到我的表扬声,她又拿起另外的积木搭起来。
在孩子不同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解每个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其次,要在局部上观察幼儿玩什么,怎么玩,然后,教师作适当的隐性指导和帮助。琪琪是个好动的孩子,让她坐在位子上,肯定坐不住,自从玩积木后,她特喜欢玩,于是,我针对她的喜欢,积极鼓励她学习,并经常关注她的后动情况,当她有一点进步时,就给予她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使她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她的发展水平。
晨间活动时,我发现天祥嘟着小嘴在美工区认认真真地画着,画的是什么呢?画的是一颗大树,树枝上画上一个个又大又圆的东西,像苹果,又像是西瓜。
“天祥画的什么东西呀?”我蹲在他面前问。“一颗苹果树。苹果树上结满了很多的苹果,我在这个苹果上给它安装上按钮,用手轻轻一点,甜甜的果汁就哗哗地流出来了,小朋友都可以用被=杯子接着喝。”“这是什么呢?”我指着一个似人非人的图像问;“这是奥特曼,他能发出光环,把偷苹果的贼打跑……”天祥讲的眉飞色舞。“呀,你这个苹果真棒,还能当武器呢!”我故作惊讶的夸奖他。
我这一夸引得天祥又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他画的苹果,“我的这个苹果能帮老师拖地整理卫生,还会变成大皮球,呼啦圈和小朋友玩,他还会给小朋友讲故事、唱歌、跳舞,还会给小朋友拍照呢……”
“唉呀呀,天祥可真能干,能画出这么神奇的苹果树,老师为你鼓掌。”我由衷的为聪明的天祥鼓起掌来。
在我们成人看来有几分丑陋的苹果树,各种不规则的苹果,在天祥的眼里竟如此美妙。由此可见,孩子的思维不受定式所限,常常是异想天开,而智慧的火花也就在这异想天开中迸射出来。作为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不应将孩子的世界囿于成人的思维定势之中,而应适时引导,点拨,那样就会收到许多神奇的“苹果树”。
小班长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叫粼粼的孩子,在刚开学的.时候他是最能哭的孩子,而现在他是最能闹腾的孩子,而他又比较有领导力,宝宝们都喜欢跟他玩。对他的这种情况,老师们都很无奈。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去小便,出来站队的时候粼粼到处乱跑,一会去玩滑梯,一会去玩轮胎秋千,到处乱跑一个劲闹腾,我叫他“粼粼,来排队了,我们回教室了”他会看你一眼,然后继续乱跑,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会跟着他到处闹。我看见这种情况突发奇想,“粼粼,到老师这里来,老师有话对你说。”当粼粼过来的时候,我对他说:“粼粼,如果你表现得好,老师让你当班长好不好。”粼粼痛快地答应了。我又告诉他“那你帮老师把小朋友集合起来,我们回教室吧。”不一会的功夫,孩子们排好队随着我回教室里去了。
对于这种爱表现想让老师注意他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与他合适的机会对于像林林这种爱闹腾但有号召力的孩子老师应给与其发展的空间。
区域活动时,董昭良在结构区拼插房子时,怎样也不能结合到一齐,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了,不拼了。我连忙走过去说:“呀,这房子立刻就要成功了!”董昭良说:“教师,我插不起来。”我说:“教师和你一齐来试试好吗?”他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我提议再加几片积木。不一会儿,房子搭好了。此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笑着跳了起来:“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当孩子因为技巧出现问题而影响游戏时,教师要与幼儿一齐探索,祝他一臂之力,并共享成功的互动过程,间接培养了幼儿的坚持到底的品质。
幼儿园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不一样,幼儿年龄小,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幼儿又个性好动,坐不住,如果单纯的言语说教,幼儿很容易就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教学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便把幼儿的好动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使原本相矛盾的两件事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无论是常识教学、故事教学、还是儿歌以及歌曲教学,我们都根据教学资料编排相应的动作,一句一个动作,边做动作边进行教学,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代表了一个资料,幼儿学习用心性空前高涨,在手舞足蹈当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资料。
幼儿园教学不拘模式,很多事情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就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今天轮到男孩子在建构区搭建。就在孩子们都搭的很起劲的时候,我发现,这十几个孩子们一边兴致勃勃的拼插积木,一边不停的议论着什么,谈到激烈处,还不是的停下手里的“活”,脸红脖子粗的争论许久。好奇心和责任心促使我走近他们去探个究竟:
只听鑫鑫抬起头神气地说:“老师最喜欢我了,你们没看见吗?每天排队的'时候,老师总是牵会儿我的手,老师的手好温暖啊”。说完,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态。话音刚落,宣宣就接上了话:“老师最喜欢我,老师时常夸我‘真棒’……这时年年等不及了,抢着说:“你们都别争了,老师最喜欢我,我经常帮老师擦桌子,整理玩具、老师每次都笑着抚摸抚摸我的头,还说我是她的‘小助手’呢。
听着孩子们的争论,我的心里不禁思绪万千。在幼教这块领土上,我已辛勤耕耘了八个年头,在这八年中,自己亲手培养并送入小学的孩子也已近千了。世间很多事物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那颗爱孩子们的心。也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这份投入并不值得,但我始终割舍不下与孩子们的这份情缘,我愿终生做孩子们最好的朋友老师、妈妈老师。我想告诉孩子们:老师都最喜欢你们,因为你们的快乐成长就是老师最大的心愿。
小班宝宝穿鞋记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们三位老师都要帮他们检查鞋子穿的对不对,每天都有小朋友穿反鞋子,而且有的叫他们换过来之后还是反的,这让我们三位老师很烦恼。
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以前小朋友学过的儿歌《鞋宝宝》,我觉得儿歌的内容很好,对小朋友是否穿对鞋子帮助很大,于是我把这首儿歌运用到了生活中,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就叫他们一边把小脚并拢,一边念儿歌:“两只鞋宝宝,一对好朋友,穿对了,高兴头碰头,穿反了,生气背对背。”我让小朋友相互检查,看一看鞋宝宝是生气了还是高兴了,我看见小朋友都认真的检查起来,嘴里还说着:“高兴了”“生气了”,我对平时经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会单独讲解,教他们怎样检查自己的'鞋子,怎样让鞋宝宝高兴起来,小朋友好像都很乐意。慢慢的,我让小朋友当起了小老师,让小老师带着小朋友边念儿歌边检查鞋子,特别是让平时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来检查,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了,让我们三位老师很惊喜。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还需我们老师继续正确的引导。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老师要懂得学以致用,其实平时老师身边有很多的儿歌、歌曲、故事等,如果能把他们正确的运用到生活中,要比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效果要好的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们掌握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行为习惯,一举两得。
大一班的音乐活动开始了,我正带领小朋友一齐学唱歌曲。这时,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时,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这个活动单元结束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刚才小朋友在唱歌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他俩竟然不承认。我问全班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他俩打闹,大家都说看到了,并大声喊:“老师,罚他俩站到前面去!不给上音乐!不许吃饭!”等等。看他们的神情个个欢呼雀跃,异常兴奋。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我想这和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偏差有关。由于教师平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评幼儿的行为,如孩子打闹得出格时,教师有时会沉不住气,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就给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欢顺应老师的心理,于是在发生同类现象时,孩子为了讨好老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被指责的孩子在班里会觉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压抑,从而不喜欢上幼儿园乃至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而指责别人的孩子,刚开始,并不懂得幸灾乐祸,但长期这样,也会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心理,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当孩子犯错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艺术的方式,耐心引导,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换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错原因,从而提高孩子的评价潜力。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还是要追溯到教师的教育,“从孩子的行为看教师的观念”这话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