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共15篇),供大家参考。在此,感谢网友“乌鸡麻辣油”投稿本文!
有幸参见了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在这次活动中聆听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飞向蓝天的恐龙》《天净沙秋思》《识字7》等四篇课文的说课、讲课、评课、反思。其中,我对向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印象最为深刻。该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向老师在这节课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简洁大方的多媒体课件,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一、从文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堂伊始,向老师先是板书“爬山虎”,强调“虎”字横勾一笔,让学生想象老虎的身体部位,从而加深印象。回顾学过的状物的文章《爬山虎的脚》,学生介绍了解的叶圣陶先生,这样既能领导学生回顾知识,又教给学生知识相互联系的方法。“我们走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师生板书课题,齐读。这篇课文讲了我和叶先生的哪几件事呢?带问题学习课文,好奇心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二、品味语言,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感受人物形象。
向老师紧紧围绕“修改作文”“邀请做客”两件事,首先带领学生找到描写这两件事的段落,然后标上“双竖线”,学会划分文章的大段落。借助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删”是象形字,看到古字,能快速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楷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通过楷树和模树的图片,以及老师的讲解,学生深刻理解楷模的意思,而且对“叶圣陶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这一句总领全文的话,理解透彻,从而带动全文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认真”“平和”,细细地品读文本,找出“密密麻麻”,看叶圣陶老先生批改的作文,看叶老先生工作的照片,以及叶先生的简介,体会叶老先生的认真、平易近人、堪称楷模的品质。最后总结,联系上下文感受人物形象是一种学习文章的方法。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的叙事性文章。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训练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向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符合叙事性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的人物、叙事情节以及故事的结构有了初步的感知和把握,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里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向老师主要讲解了第一件事,抓住“楷模”两字,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链接资料等方法,来感受叶老先生的品质。通过逐层拼读,学生对叶老先生的敬意越来越深,对叶圣陶老人也不感到陌生了。向老师抓住了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下面从几个维度对该课进行分析:
纬度一:学生学习
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节课上,老师力求通过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可能学生初次面对这种情况,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有29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涉及到的面表较广。集体交流次数只有一次,从第二个统计图更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多。
维度二:教师教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老师整堂课做到了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规范化;使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比如口型、舌头的位置、牙齿开闭等都非常到位。课堂教学时音量也做到了以安静时末排学生听清即可,语速以略慢为宜,让学生便于听清及留有消化思索的余地。还善于运用了高低快慢变化形成和谐的语调和节奏,更好体现语言的表情达意效果。
纬度三:课堂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和多媒体:利用教科书进行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片段和相关资料,不仅直观,而且节省了一部分时间,使课堂容量相对更大。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关于“肖复兴”的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而且这样的课外资源容易获得,学生在课下可以继续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肖复兴,进行课外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课堂评价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对发言和朗读等表现,给予即时评判。
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远,这次对于研修活动,只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我愿意刻苦努力,明晰语文教学的方向,不断摸索,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通过听张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受益匪浅。我觉得张老师的课堂精彩,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好。从中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尤其是张老师对于课堂呈现方式方面,做的很到位。做分析如下:
在“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环节中,呈现的方式和顺序是:声像呈示——讲述——板书。课件出示绿绿的爬山虎,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依据《爬山虎的脚》呈现文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叶圣陶。师生交流关于叶老的生平,讲述本文的作者肖复兴与叶老的故事,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课题,教师让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进一步了解学情,因学定教。确定了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介绍叶老总共用时56’’,学生质疑1分4’’在时间分配上做到了重点突出。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中,呈现方式和顺序是:声像呈示——讲述——动作呈示。该环节将预习放在课外,做到了预习的扎实有效。课件出示词语,提供学习内容的要点,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字词认读。用时2分7’’。通过引导借助重点词句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培养了学生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有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有提纲挈领之功,用时1分4’’
。朗读课文,提出要求,小组推选,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较好的完成了课文朗读的教学目标。用时2分47’’。从生词的认识到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分层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时间掌握恰到好处。
在“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环节中,呈现方式和顺序是:讲述——声像呈示——讲述——板书。课件呈示课文1-5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叶老修改作文的原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和要点。让学生抓关键词句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揣摩人物——叶老的精神品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抓关键词的方法,如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讲述总结。用学习1——5自然段的方法,找关键词、句、揣摩、品读、感悟的形式,指导学习6-9自然段,并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此环节共用时26’57’’。突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地位,较好的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在“课堂练习,情感升华”环节中,呈现方式依次是声像呈示——讲述——声像呈示。课件呈示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叶老先生好像对我们说什么”,学生交流汇报。依据课文最后自然段配乐朗读,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感情。此环节用时2分8’’。
在“巩固延伸”这一环节,呈现的方式依次是讲述——声像呈示。用讲述的方式介绍作者——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依据小练笔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意识,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用时1分42’’。
总体来看,师生交流汇报默契,课件出示的问题关键性强,张老师的讲述语言精当明了,板书内容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合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正可谓掘井引泉循序进,春雨润物细无声。
以上是我学习的一点粗浅认识,与各位同仁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磨课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这一时期的备课、磨课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35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下面综合老师们的意见,从几个维度对该课进行分析:
纬度一:学生学习
赵金萍老师指出,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节课上,蔡春燕老师力求通过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可能学生初次面对这种情况,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有29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涉及到的面表较广。集体交流次数只有一次,从第二个统计图更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多。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关注每个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听课情况、小组合作情况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举手发言,以此提高这些同学的自信心。
纵观整节课,教师对于整个课堂调控的比较好,大部分同学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希望继续努力!
维度二:教师教学
张兴珍老师的总结写道:蔡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从教学维度二,教师教学反馈况看,蔡老师在“是否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学习活动给予了评价?”这方面做得较好,整个课堂都能对学生进行恰当评价。如:“看到了修改后的作文后,肖复兴的感受怎样?”在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后,在读中领悟“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并及时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叶老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叶老深深的敬意。学生很好的读出之后,蔡老师没有草草评价了事,而是热情准确的进行评价,趁热打铁让学生再带感情读,让重点更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蔡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评价得当,准确,课文设计重点较突出,达到了教学任务。
张士强老师指出,这次我听取了蔡春燕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蔡老师丰富的语文素养、清晰的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落实、精彩的学生发言,一点一滴,都深深的烙在我的印记中,回味无穷。
赵红霞谈到,蔡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蔡老师整堂课做到了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规范化;使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比如口型、舌头的位置、牙齿开闭等都非常到位。课堂教学时音量也做到了以安静时末排学生听清即可,语速以略慢为宜,让学生便于听清及留有消化思索的余地。还善于运用了高低快慢变化形成和谐的语调和节奏,更好体现语言的表情达意效果。
蔡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 恰当用词,规范语法,形成了“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纬度三:课堂性质
郑春燕老师说:蔡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讨论,而且以讲授为主,讲授的过程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有效达成了目标。但把时间放给学生的太少,一节课大部分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只有一次讨论,而且是关于修改方法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另外,本课老师没有采用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也没有练习题及时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明晰。
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和多媒体:利用教科书进行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片段和相关资料,不仅直观,而且节省了一部分时间,使课堂容量相对更大。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关于“肖复兴”的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而且这样的课外资源容易获得,学生在课下可以继续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肖复兴,进行课外拓展。
张文斌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课堂评价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对发言和朗读等表现,给予即时评判。
蔡春燕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体上从学生认读词语和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认读词语和发言进行了评价。在认读词语时,蔡老师让学生分行读,用学过的方式识字,每每学生读和发言后,给予“很好、读得认真、洪亮”等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从中获得“加一加、猜谜语、换一换”的识字效果。理解词语中运用“掌握的不错”获得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蔡老师教学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时,在出示了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作文后,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用句子比较的形式,从中获得用词准确有气势的效果,体现了规范性,从叶老整篇的修改中学生学会了改、断、删、增的修改方法。拓展中不断运用“学的认真、读得不错“等语言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学到写作要具体事实和修改符号的运用,对叶老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叶老是个很用心的人。
总之,课堂不是完美的艺术,总会留下无尽的思考。相信在磨课过程中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本堂语文课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重视了老师,却忽视了全体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
再次,教师对本学段的课标认识欠清晰,在识字教学部分处理欠妥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独立掌握,不必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应该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掌握,一笔带过即可。蔡老师的处理,要求过低,不太恰当。再有,课堂上基本是老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前行,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消化的空间,课堂上预设多,而生成基本没有。
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远,这次对于研修活动,只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我愿意刻苦努力,明晰语文教学的方向,不断摸索,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12月19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最后一次听课。听完郭老师的课,我们这一学期的听评课活动就完美结束了。我们小组的十来位老师都认真聆听了郭淑华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篇幅长,郭老师就以“修改作文和邀我做客”为主要内容,进行读练结合,讲练结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叶圣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
“拓展迁移、学以致用”是这一课的亮点,也是学习这一课最实用的地方——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而叶老作为一位“文学大家”,能为15岁的'作者肖复兴修改作文,而且是“一丝不苟”,在原文中圈、钩、画等红色修改符号。郭老师一一讲述,学生明白后,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叶老的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训练。达到“拓展迁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郭老师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修改符号学着修改下发的学习单上的三个病句。这三句话也是肖复兴作文中的原句。在小组讨论修改完之后,老师展示学生的修改,再出示叶老的修改,并与叶老的修改作比较,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学到修改作文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习作的方法。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让学生乐于修改自己的习作。
所以说,郭老师的“拓展迁移,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巧妙自如,而且效果颇佳。真是一堂用心的课啊!非常值得我学习、效仿。
每次听课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听完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轻松、舒适。身为一名教学新手,一些教学方法对我而言只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具体来说,应该是展示给听课老师和领导来看,颇有些哗众取宠之感,富含炫耀成分,为了给自己增加色彩。整节课最关注的是把流程赶完、得有亮点。而李老师的课是让我体会到,所有教法都是为了让孩子能真正扎实地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这样的一节课,不仅听课的学生很舒服,听课的老师也很舒服。
不足之处就是,今天的课容量比较大,占时比较长,学生到最后有点坐不住了。
建议:能多听李老师讲几节课,多学习学习。
刘群:
听了李老师的课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具体收获如下:
1、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2、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3、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4、抓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理解文意,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可看出教师教学有法,经验丰富。
5、在讲重点句子意思时李老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一自然段话,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我觉得这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激起了孩子们思考的欲望,这一点很好。
建议:因为是录播课,上课前建议让学生把黑板擦干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潘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整堂课老师就抓住课文的两个片段来组织教学 a 教学片段: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 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b教学片段: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下面我就以教学片段a来对这节课做一个评析。
a 教学片段学生反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当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的目的和要求都不同,老师始终以学生的见解来组织教学。密密麻麻什么意思?通过密密麻麻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叶老在灯光下为我修改作文。教师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感受到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教师将叶老修改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叶老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在这时适时的介绍叶圣陶。此时的介绍选择的时机真好,相信听课者在这个时候了解了叶老,是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教师的聪明之处,我们要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时候,予以解惑,那掌握的才是永久的。接着是练笔肖复兴愣住了,那他会想写什么呢?写下来。潘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是完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可以在反馈中得到证实,学生写下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可见学生已经走进课本,走进肖复兴。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潘老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处处以学生的见解,学生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这是我们课改的追求。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今天潘老师就是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综观林老师的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都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人,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一句话,在这堂课中展现了潘老师的智慧,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课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金美丽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金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1、开头金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了解课文大意后,金老师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金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金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包涵。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金老师是否把这部分先放一放,先学习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再回过头去体会,学生可能会更易理解。
2、这节课安排朗读的时间比较多,但读的形式不够多,金老师多以自由读、齐读为主。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念没有突显出来。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
作 者:魏跃建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长潭联办小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 关键词: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王老师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开展教学,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这样安排:
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采用自学法,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王老师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事。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⑴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作者的教育。
⑵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⑶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修订小学语文新大纲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设计“以练为主”的课型结构。因为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读就能领会其意思。教学时,以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教师设置悬念,启发联想,并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朗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组讨论学习的指导: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方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讨论、协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纸条、例文
六、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前一天布置)
我在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阅读课文找出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我之所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爱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习惯,而且在教学中增强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例文引入。
1、利用《一张画像》设置悬念,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肖复兴所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内容并理清了线索。今天,老师带来了肖复兴的获奖稿--《一张画像》的部分内容,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让学生回答后,集体朗读肖复兴的习作《一张画像》。通过学生读《一张画像》,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感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2、引入新课:让学生读完习作,我便提问:大家读了肖复兴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写得怎样?让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的同时,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先出示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的投影片,让学生读,引导理解“大力气”、“大气候的”、“文学事业的艰巨”这些词的意思,以词串讲,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使学生对句子有更深的认识,加上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的,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有恒心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再用类似的方法理解“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落实双基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难度。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1、师生共议,循序渐进。
教学修改稿例文时,我通过师生共议从难到易的步骤,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接着贴上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时删去重复、嗦等词。让学生把肖复兴的习作和圣陶先为他修改后的习作做一个对比朗读,体会这样改的好处。设计这项师生共同修改稿子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不难,只要认真、仔细琢磨就能修改,另外,增强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
2、实践练习,固新长智。
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运用知识迁移规律,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练习,修改肖复兴(未经叶圣陶修改的)习作的第四、五自然段。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尝试到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
四、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是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按照学生能力的不同程度进行安排的。我采用了读讲结合的教法,以及自学法、练习法等,来体现教学设计的四个特点:⒈突出教学的重点、击破难点。⒉注重引导,归纳修改习作方法,让学生能够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⒊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⒋面向全体,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附板书设计:
7、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评课稿
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金美丽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金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1、开头金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了解课文大意后,金老师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金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金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包涵。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金老师是否把这部分先放一放,先学习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再回过头去体会,学生可能会更易理解。
2、这节课安排朗读的时间比较多,但读的形式不够多,金老师多以自由读、齐读为主。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念没有突显出来。
篇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王老师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开展教学,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这样安排:
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采用自学法,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王老师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爬呀......爬呀......
六年时光接近尾声,我们即将离开已伴六年、亲爱的小学母校。那片爬山虎已经绿在我的心间,显出一派别样的生机。
一年级,懵懂无知的我们,在植树节那天偷偷把爬山虎的种子洒在教学楼下,本是觉得好玩。
如今,它已爬满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楼,真是一个奇迹啊,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撒种绿满墙。”
阳光柔和地洒在爬山虎翠绿的叶子上。它伸了个懒腰,朝霞酿成的珍珠在翡翠上闪烁着光点,如同一个个跳舞的小精灵。
我们很调皮,有一次,有个同学把教室里五盒粉笔全部扔出了窗外。老师在讲台上半天找不到粉笔的囧像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窗外的爬山虎,更是在和风中笑弯了腰。一次美术课,老师让我们画心目中最美的植物,我不假思索地将画笔聚焦了满腔的绿:一座座半矮不高的楼房,中间屹立着一座钟楼。墙上呢,满是波浪起伏的绿,演奏出一曲曲绿色的歌谣。
我们长大了,对爬山虎就很关心了。她渴了,我们浇水;她热了,我们为它送来清风;它凉了,我们将温暖捎去......一切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
不得不说,谁敢把爬山虎生生拽下来,有人会跟他“拼命”的。
冬去春来,那一抹绿伴着渐渐倒数的钟声,向着明亮的远方,永远散发着绿油油的光芒。
再见了,爬山虎,就算我们终究会离开小学,祝你永远扎根亲爱的母校,祝你永远绿满一座座教学楼。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6篇)】
如少女的秀发一样垂下,如瀑布一般流泻,如唯恐走失的孩子紧攥妈妈的手一样攀牢一面墙!一副绿绿的画,——它们便是我在叶圣陶的文字中认识的爬山虎。
爬山虎的绿,绿的那么深沉。那铺天盖地的绿,让人惊讶得目瞪口呆。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绒毯挂在墙上。人们禁不住这绿的诱惑,纷纷拍照留念。
爬山虎的叶子有轻柔的、有硬邦的,大小不一。微风拂过,那片贴在墙上的绿海便自由翻腾,漾起了一层层波纹,近看每一条藤,又像舞蹈演员在摆弄着自己纤美的身姿,惹得我久久驻足。
下雨的日子,雨水冲刷着叶子,风儿撕扯着叶子,每一片叶却挺直腰板精神抖擞,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无奈的雨珠只得顺着叶子、茎蔓流到了坑坑洼洼的泥土里。
春天,是它们最激情的季节。它们爬过窗台、越过栅栏,从这面墙翻到那一面墙,从这栋楼牵到那栋楼,不管行走多远,它的脚紧紧地抓在墙上。似乎什么力量都不能将它和墙分离。
夏天,老人们经常端着茶怀拿着棋盘来这片绿海下乘凉、闲聊、欣赏风景,好不惬意!
即便是萧瑟的秋天,它依然顽强地攀在墙上,而且越长越茂,越爬越高,越爬越远。它柔软而强劲的身体里,显露出的坚毅和生机给予了我面对挫折的力量,让我望之油然而生敬意。
寒冬腊月里,它的叶终于禁不住严寒的肃杀,慢慢枯萎,但藤却像铁丝网一样的粘在墙上。零星的枯叶倔强地在藤上抗争,在北风中昭示着它的不屈。枯萎的叶啊,你是在等待春天到来,再次吐露新绿吗?
绿绿的爬上虎啊,谢谢你给予我生命的启示。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起跑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留下了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校园内那满墙的爬山虎,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那爬山虎,远看是绿莹莹的,一大片翠绿,再仔细一看,翠绿的叶子,密密的,紧紧的挨在一起。顿时,一种绿意蔓上我的心头......
有时,微风一吹,爬山虎的叶子便“哗哗”地响起来,好像女孩的裙摆,在微风中荡漾着,摇摆不定......风吹过后便是一阵宁静,爬山虎的叶子静止在那里,叶片上的脉络,叶子的形状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片叶子中间有一个大角,周围各有两个角,并且边缘有粗锯齿。
当春天来临时,爬山虎便抽出嫩芽,嫩叶,于是,一片充满着朝气的嫩绿把整栋楼包围起来了;夏天,爬山虎的嫩叶长大片了,颜色也变深,变成熟了,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墨绿或深绿;而到了秋天,它的叶子变黄,变脆,渐渐枯萎了。然而它并没有因为叶子枯萎,藤蔓就掉落下来,它的藤蔓依然紧紧地吸附在墙上,期待着明年春天的发芽,长叶......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爬山虎那顽强的生命力。它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泛;生性随和,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它给我们带来了惬意的凉爽,却不求回报,默默地无私奉献。它的绿色也成为了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校园增添了一份清新,一份和谐,一份自然......
虽然我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将要离开玉林小学这个大家庭了,但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像摇篮般的校园,不会忘记我们一同坐过的教室,更不会忘记那片带给我们美好回忆的爬山虎......